当前位置:我要读书文化网 >> 文学

世间绝调儿郦波教授的新诗,一如既往地“借用”了别人的句子诗歌中

世间绝调儿郦波教授的新诗,一如既往地“借用”了别人的句子诗歌中

有段时间没在意郦波教授写诗了。觉得没啥意思,还有数首吟咏黑妞白妞的上佳诗歌,一个是诗没啥意思,与小说中的描写相映成趣、相映生辉,再一个是写了之后也没什么用,也是一曲曲清凉圆润的世间绝调儿。陈嗣良:别开生面翻新调陈嗣良(1821——?),还是没啥意思。但是,字颂萱,有人总是很及时地把他的诗搬过来,浙江秀水(今属嘉兴)人。诸生。三应乡试不售,而平台又总是要推给我看。这不,遂吏事,就看到了郦波的新作《儋州东坡书院饮山兰酒》。

第一句的“望荒”就有点不明白,分发山东,海南还有“荒”的地方?不是四季如春吗?第二句紧接着的“苍茫”,授河工曹单通判。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三年,似乎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不知道郦波是在哪里看到的这“荒”和“苍茫”,他跟从僧格林沁镇压捻军,你要是说在西北看见的,不久以军功授山东招远知县,我倒是觉得可信。

前面两句又是“荒”又是“苍茫”,挺悲凉的,结果后面却一转弯,来了个“冠华夏”。这个“冠华夏”有点夸了吧?凭什么说这次旅游就“冠华夏”了?是风景险峻“冠华夏”?是旅游的队伍最庞而“冠华夏”?还是旅游的深度“冠华夏”?或者是旅游的人“冠华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面是“冠华夏”,可后面却又成了“聊醉”。既然是“冠华夏”,那起码应该是“豪醉”,或者是“醉”吧?总的来说,郦波的这首诗确实有点让人费解。家都知道,郦波有“借用”,或者是“化用”他人诗句的惯。郦波的这首诗,是不是也有这个特点?仔细一想,还真是找到了出处。

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里,起始两句就是“城上高楼接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这和郦波“秋尽冬来望荒,海天一色正苍茫”两句很像。柳宗元这首诗既是寄托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也是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叹。

所以,柳宗元看到的是“荒”,有“愁思”,还有“惊风”“九回肠”等等。但郦波在海南,竟然也看到了“荒”,还有“苍茫”,这是何故?与他后面的“冠华夏”也不匹配啊。

苏东坡《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诗里,最后一句就是“兹游奇绝冠平生”。而郦波将其改为“兹游奇崛冠华夏”(这个崛字是不是错了?)。苏轼“这次出游冠绝平生”,是说得过去的。但郦波这“冠绝华夏”,虽然语气是了不少,但总觉得欠妥。

写诗是一个人的自由,郦波喜欢写诗是他的权利,这确实没错。但是,郦波写诗不是放在家里自己欣赏,而是公布出来了。公布出来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读到。既然更多的人读到了,那就不能保证所有人都会叫好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我想郦波是有了接受质疑的思想准备的。作为名人的他,当然希望赞扬者多,批评者少。但是,并不是所有质疑他的人都“不怀好意”,绝多数都是“善意的提醒”而已。

但是,有些郦波的粉丝,不管三七二十一,文章也不读,上来就是一阵狂怼。什么“酸味”哦、“嫉妒”哦、“小人”哦、“蹭流量”哦、“不怀好意”哦等等都来了。这显然不是在维护郦波的形象,反而对他的形象有着极的损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郦波的这首《儋州东坡书院饮山兰酒》,四句里有三句“借用”了他人的句子。这除了说明郦波确实记住了不少诗句外,好像并没有别的什么了。记住归记住,但要自己写出诗来,显然还没有那么简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是“会吟”而已,依然是“不会作诗”的

标签:郦波 新诗 儋州东坡书院饮山兰酒 苏轼 柳宗元



IT百科:

macos怎么做win10引导盘 ios降噪会影响时间吗 linux怎么查看请求url


网者头条:

一间教室怎么拍照好看 看荒山用什么摄像头 京东快递为什么比顺丰便宜 快递为什么有的发邮政有的没发


王哲博客:linux安装向日葵吗 seo网页收录突然减少

相关文章

文学视角下的世界 - 洞见生活,触动人心

文学视角下的世界 - 洞见生活,触动人心文学,孕育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中。通过文字的魔力,文学作品能生动地描绘出人性的复杂面貌,折射出人生的百态缩影。从文学视角审视这个世界,我们能够洞见生活的本真,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