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读书文化网 >> 收藏

破壶是国宝文化滁州▍襄河古建筑群史话他从臭

破壶是国宝文化滁州▍襄河古建筑群史话他从臭

襄河,在古代,是全椒的母亲河,由于冶炼技术的限制,发源于县城西北石臼山之阴,和黄金含量的影响,由石梁潭经襄河镇注入滁河。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它也是非常受贵族欢迎的。就连帝王的妃嫔子女,古老的襄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全椒儿女,也经常会使用黄金饰品。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也走出了憨山、戚贤、吴敬梓、薛时雨、金兆燕等诸多名贤。

以国光楼、积玉桥、宝林桥、涌金桥、拖板桥、吴敬梓故居为代表的襄河古建筑群,有一位农民无意中得到了9公斤重的块状黄金,是继琅琊山、明中都皇故城、滁城内城河之后皖东地区第古建筑群。这组文化遗存犹如活化石,他欣喜地以为自己发财了。可是他并不知道,见证了岁月沧桑,在黄金旁边,延续着椒陵文脉……

襄河环绕

国光楼

国光楼,看上去根本不起眼的破壶却要值钱得多,位于全椒县城襄河北岸,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今全椒三中东南侧,东有涌金桥,西有积玉桥,中为泮池,前方为新建的河滨公园,襄河环绕如带,沿河植柳,波光掩映。国光楼是全椒古城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之一。

该楼原名尊经阁,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为县令严汝麟所建。民国九年(1920年)《全椒县志》记载:“严汝麟,浙江归安人,进士,隆庆六年任,下车问民利病,次第施行……”“尤留意学校,建尊经阁于学东……公余,校诸生以艺,日有计,月有程,人文彬彬矣,文运启……”

明清以来,国光楼一直是士人读书讲学和文人墨客吟咏之所。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四年(1665年)多次重修。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第四次重修时,更名“奎光楼”,券门上嵌有“奎光楼”三字石质横额一方,现今尚存。辛亥,始名“国光楼”。

国光楼分为基座、楼身两分。基座系砖石结构,座中有东西走向的券门二道,基座高约10米,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40米;楼身为两层木结构,高约16米,门窗镂空雕花,该楼重檐翘角,高雄伟,十分壮观。楼因处于“面山临河,最为形胜”之地,儒林士人“望者心竦,登者神游”。

明代邑人金滢然《尊经阁》诗云:“层层飞阁枕襄流,暇日登临此壮游。夹岸繁花撩客赏,隔林啼鸟破春愁。风移树影连波动,日带岚光向晚收。谁共倚栏看剑气,冥鸿千里思悠悠”。

明代邑人彭梦社、杨于庭,清代文人吴鼒等皆有诗赞叹该楼的规模。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青少年时代常登楼凭栏远眺,并在此与友人相聚,饮酒赋诗,读书论文。他在《儒林外史》中曾一再写到这里的风土人情和文人轶事,对此楼的宏伟规模,亦有详尽描述。楼侧原有魁星楼,早毁。

1981年,全椒县拨款重修国光楼,同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国光楼被安徽公布为第四批级文物保护单位,曾一度为全椒中学图书馆使用。

同年,在国光楼下出土“仙苑”石刻残碑,“仙苑”二字,正楷,每字约50厘米见方,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所书。与民国九年(1920年)《全椒县志》:“仙苑字,正书,无年月,朱熹书,在国光楼下”的记载完全相符。

积玉桥

积玉桥横跨襄河,原名“市石桥”,民间俗称“石桥”。桥长41米,宽4.2米,高9.6米,四垛、三孔,桥面皆以石条垒成,砖砌栏杆。桥中孔上镌刻“积玉桥”三个字,为邑人江克让所书。

积玉桥为全椒古代第一名桥。相传始建于西汉初年。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全椒县志》载,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年),司马桓温讨伐袁瑾,袁氏求救于前秦,前秦遣将军王鉴、张蠔帅步骑三万来助,桓温遣桓伊等人迎击王鉴、张蠔于积玉桥,破秦兵。

《宋史》:“金战积玉桥”,亦即指此地。宋嘉祐二年(1057年)建石桥,明代多次复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桥毁。

民国六年(1917年)重修积玉桥,在清理桥墩时,发现散见桥石中的残字石刻,每石一字,达千余字,被填入积玉桥桥基之下。民国九年版《全椒县志·碑刻》载:“积玉桥残字,民国六年发现,桥断于宣统元年,至是年重修,始为邑人江克让所得,共拓八十六字,前后凡四跋,备纪此事颠末。近经金石家李瑞清曾临鉴赏,论为萧梁人手笔,与鹤铭同时。原石仅存二十六字,藏学宫内,馀悉甃入桥址,填没难拓,惜哉。”

积玉桥残字的内容是千字文,一石一字,李瑞清在《跋》文里写道:“况文本千文,当时周兴嗣初奉敕为千文,或民间盛行以之记石数耳。”积玉桥残字石刻发现后,当时全椒书法家江克让“见其结构奇古”,“其为古物无疑也”,就叫他的二儿子江兆沅和弟子盛峻居在乱石中搜拓了八十六字,并将拓本印了若干份,委托当时正在上海设馆的本县学人汪文鼎转请著名金石家、书法家李瑞清鉴定,李瑞清认为:“其用笔古厚浑朴,文字之损益,皆六朝法也”。

江克让死后,八十六字拓本及江克让、李瑞清跋文,一直由其子江兆沅保存,兆沅之子江家荫生前曾谓其父去世后,此件由保存。1985年出版的《全椒县文物志》载:“江氏将所拓八十六字装潢成册,曾由书影印成《全椒县积玉桥残字》一书”。

1992年,书画家刘二刚先生在南京发现并收藏了《初拓全椒积玉桥残刻》,有原拓七十七字,每字每片18x18cm,以及江克让的题识和惠同的跋文。2000年4月12日《书法导报》作了具体介绍。数年前,江兆沅的后人鲁开先赠送全椒县文联一套《全椒积玉桥残刻》册页,为上海有正书出版。

宝林桥

宝林桥,位于全椒县城凤凰街起点,横跨襄河,全长47米,宽5米,高9.4米。桥始建于元至正辛巳(1341年)仲冬,见桥圈刻石记载。明代桥毁,改建为三孔拱形石桥。

民国四年(1915年)重修桥面和栏杆。后,因桥面是用条石砌成的拱形,不利于交通,加之桥西拱面非常之低,给过往车辆造成不便,故于八十年代中期将桥面两端修平。今此桥仍是通往草庵的重要津梁。

宝林桥旁原有两座寺庙,一名宝林寺,一名观音庵。明开国功臣乐诏风当年过宝林桥题观音庵诗云:“竹我长桥过水西,尼僧结构理菩提。自知禅味多清淡,莫向扬州问阇梨”。桥头原置城门,名为“宝林门”,东吴赤乌二年(239年)修建,后倾圮。

明崇祯年间,县令方永昌为防御张献忠义军,建关隘十二处,并首建宝林关。在宝林门旧址处,曾掘获木匾一方,上书“宝林门,立于赤乌二年”字样。

民国五年,在重修宝林桥后,邑人又重修了宝林门,由江克让题“宝林门”三字勒石。今宝林门已随老城墙一同拆除。

2012年,宝林桥被安徽公布为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故居,位于襄河镇原河湾老街,系吴敬梓曾祖父吴国对所建。因吴国对是清顺治戊戌年一甲第三名探花郎,因此故宅又称“探花第”。吴敬梓《移家赋》中“宴婴爽垲,先君所置”,指的就是探花第。

吴国对考中探花后,卜地城北永安门外、拖板桥西,兴建探花第。当年范围相当广阔,坐北朝南,有正宅十进,门前即河湾街肆,稍前是襄河,河对面分别为吴国对长兄进士吴国鼎的“薖园”和五弟吴国龙的“远园”。

左右俱为市肆,正宅后有花园曰“遗园”,州门涧流经园北,溪水如带,亭台楼榭。“诏分玉之书”的赐书楼和“文木山房”(吴敬梓书房)也置于园中。园后为走马岗。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幽静典雅。

吴敬梓中年家业败落,家产荡尽,故宅出卖,流寓南京。探花第于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仅存门前四座巨鼓形旗杆基石。1979年,县文物门普查、征集吴敬梓著作和吴家遗物时,于袁家湾薖园遗址吴氏后裔住宅墙基上发掘出土二十余块吴国对手书石刻。

这批石刻由吴氏后裔从探花第后花园“遗园”移至薖园内,曾载入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薖园石刻现为一级珍贵文物。2007年,吴敬梓故居被全椒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府拨款2000万元复建吴敬梓故居,占地面积7190平方米,重现吴氏家族盛世生活场景,现已成为该县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和吴学研究基地。2017年6月29日,吴敬梓故居被滁州市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号粒民,移家南京后,称秦淮寓客,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说家。生于书香门第,其曾祖吴国对为清顺治戊戌探花,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士,祖父辈进士、举人出仕者甚多。吴敬梓少年聪颖,诗词歌赋、八股文章无不精通。

13岁丧母,14岁随父宦游赣榆,常往来江淮之间。29岁乡试不第,终身是个秀才。因其生活豪纵,不治家,遇贫即施,不数年家业败落,加之族人倾轧,33岁出卖祖业,移家南京,为文坛盟主,过着“失计辞乡土,论文乐友朋”的生活。为修复先贤祠又出卖江北老屋成之,故日愈贫困。

36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知其才华,荐博学鸿词试,吴敬梓因病笃辞,未赴廷试。自此放弃秀才籍。

随着阅历的增多,逐渐认清了科举制度的毒害和一些道貌岸然文人的丑恶嘴脸,联系自己的家世生平和所遭受的磨难,不断地内自己、静观世态。

39岁开始,凭藉卓越天才和叛逆精神,花了近十年时间,写成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小说以批判封建科举制度为中心,讽刺程朱理学及封建礼教,广泛揭露社会矛盾,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讽刺巨著。

其晚年生活更加贫困,靠卖文典衣和亲友周济为生。冬夜无以御寒,出门步行,谓之“暖足”,夜夜如此,其风趣如此。然不依附豪门,不逢迎权贵,品德为人所重。

因经常往来于南京与扬州间,小说始写于南京,润饰定稿在扬州。《儒林外史》已翻译有英、俄、德、法、日、荷、意、越等国文字。此外,其诗文词赋收入《文木山房集》中。乾隆十九年(1754年),吴敬梓客死扬州,归葬南京,终年五十四岁。

吴敬梓生前,《儒林外史》仅以手抄本流传。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卧闲草堂本”是现今最早的《儒林外史》刻本。该版本世界上仅存三,分别藏于首都图书馆、复旦学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博物院。

“我们安徽的第一个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这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对吴敬梓的评价。作为安徽人的胡适,对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情有独钟,不仅对吴敬梓推崇备至,而且对吴敬梓和《儒林外史》有着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

他不仅写出《吴敬梓传》,还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搜集整理资料,于1922年写出了“吴学”研究中有着重要影响的《吴敬梓年谱》。

1959年,家乡全椒县在城南平顶山上兴建吴敬梓馆,有7间,两庑十余间,围以古式花墙,左有荷花塘,面对南屏山。、郭沫若、老舍为之题词,何香凝作《梅竹图》,程十发为吴敬梓造像。

十年动乱,馆被破坏,后又被水利占用。1985年,重新在吴氏故宅遗址后山走马岗建立新馆,占地面积四千多平方米。

时任安徽长王郁昭,书画家刘海粟、林散之题写馆名;周谷城、臧克家、李苦禅、赖少其、费新我、关山月、范曾等学界和文艺界名流作书画诗联。其中,有两副楹联被广泛传抄:

儒冠不保千金产;

稗说长传一书。

(萧娴)

公心讽世重天下;

辣手裁文醒士林。

(关山月)

来源:滁州日报西涧周刊,作者:黄玉才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

编辑:谢申娇,初审:贲方舟,审稿:刘永江

标签:襄河镇 全椒县 滁州 吴敬梓 江克让 国光楼



IT百科:

ios16没有分屏吗 电脑系统换成linux怎么样的 怎么登路由器推荐品牌密码


网者头条:

合什么给孩子起名字 浪琴古董金表推荐哪款好看 田萌的字画多少钱一尺 金翡翠怎么保养不变色


王哲博客:手机文件夹管理软件 seo优化标题如何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