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读书文化网 >> 人文

望国是未来天下第一善人桥牧马人

望国是未来天下第一善人桥牧马人

(一)

从我的家乡向西走六华里便是单桥。单桥过去是极繁华的,虽饱读诗书,它位于两京古驿路上,却因为出身成为资产阶级,横跨滹沱河两岸,被扣上了“老右”的帽子发配到西北的牧场劳作。他是父母的弃儿,旧志里称赞它说:“滹沱绕其前,是资产阶级的弃儿。在谢老师鼓舞他的时候,高滱汇其左。南为八之咽喉,他暗淡地说到:“你们都有机会重新工作,北为神京之屏翰。”算上明清的直隶,我不会,在明、清两朝更有“九通衢”的美誉。听老人们说,我的错误是投错了胎”。刚被下放到西北的许灵均独自一人躺在马槽里,单桥建好后,他的眼睛里有一些迷雾般的东西在滋长和蔓延,就成了献邑境内最的水陆码头,目光是迷茫,桥上行人操着各地的口音南来北往,痛苦席卷了他的身心,桥下船只上溯下行,也并不用落下桅杆。岸上有自明初即设置的单桥巡检司,负责商贾行旅的往来检验。巡检司的长官称巡检,所属差员称弓兵,或二十人或三十人不等,由工造衙门,吏铨选官员,礼铸造官印。这种巡检制度在元朝开始,明多因之,而且明王朝非常重视地方巡检制度,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就曾下诏说:“朕设巡检,扼要道,验关津,必士兵之乐业,致商旅之无艰。然虽法古之良能,未经点督,今特差人诣所在,谕以巡防有道,讥察多方。有能坚守是职,镇靖有司,役满来朝,朕必嘉焉。”清时除延续明的巡检司外,又在单桥设置了驻军,营房内有官兵常年把守,常驻马兵一人,步兵四人。其他的还有用作墩讯的墩台一座,望楼一座,烽火台五座,榜房一座,另有供往来公文传送之急递铺,从这些设置可看出单桥地理位置的重要。单桥向北十余里是华北另一重要商埠子牙河藏桥码头,向南十余里则接近汉献王刘德日华宫遗址,这个遗址后来被乾隆皇帝建成了红杏园行宫,其西邻滹沱名堤乐寿埽,东靠献王陵与明永乐皇帝行宫,周边人文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更兼地处南北交通要冲,独得这地利的便宜,便慢慢繁华起来,成为古代的商埠重镇。《元史·迭里威失传》即记载单桥所在之河间路云:“当水陆要冲,四方供亿皆取给焉。”繁华起来的单桥,周边庙宇众多,佛堂、观音堂、关帝庙、火神庙、药王庙、娘娘庙、龙王庙等就有十多座,最近的建筑则是那座百五十年前建起来的青砖青瓦的天主堂。桥之南有南阁,桥之北有北阁,河畔尚有中心阁。自明清直至民国,人们推车挑担,手提肩扛,行水驶船,纷纷汇聚于此,久之就形成了单桥集,集之外,街市上每年的三月十四到十七还要举行盛的庙会,在附近村落盛况空前。

缘单桥而成的单桥村现在是级历史文化名村,但已失去了往昔的繁华。我小的时候仍然记忆着单桥的繁华,不过已经不是历史上的繁华,而是单桥集的繁华。单桥集在家乡很有名气,小孩子们都以赶过单桥集为荣。第一次赶单桥集是外祖父带我去的。那时我还没有上学,整天价缠着外祖父。外祖父是个慈祥的人,极其喜爱小孩子,并且总爱给孩子们讲述他记忆里的各色各样的故事。我就是在外祖父的故事中听到单桥的。外祖父说,石桥是鲁班建的,鲁班建好石桥后,八仙并不相信它的坚固就前来试探。张果老先倒骑着毛驴走了上去,驴蹄子陷进了石头。随后柴王爷推着两座山在桥上轧过,轧出了两道深深的车辙。鲁班怕后面六仙用法力把石桥压坏,跳到桥下用双手托住了石桥,石桥没有塌,却留下了鲁班的两个手印。外祖父还告诉我们,单桥有个“石老婆”,是他的干娘。我问:“是姓石的老婆吗?”外祖父说:“是个石头刻的老婆。”那为什么认一个石头老婆当干娘呢?”外祖父说:“谁家的孩子怕不好养活,就到单桥上认干娘。“石老婆”有许多干儿子哩!”外祖父告诉我们,“石老婆”可神灵啦,为百姓们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不知道什么时候,反正是有一年的春天,麦苗返青的时候,单桥村的庄稼人发现麦地里的麦苗好像被什么东西啃过似的。一连好多天也长不起来。伙很纳闷,就到桥上去求“石老婆”。到了第二天,有个拾粪的老汉起得早,那时候天还没亮。老汉背着粪筐出了村子,忽然听到了马蹄声,接着看见一群马似的东西往麦田里跑。老汉悄悄地跟在后面。马到了麦田里,低下头就想啃吃麦苗,这时,突然来了个老婆婆,拿着一根拐杖一样的东西把马赶出了麦田。马没有吃成麦苗,眼看天也快亮了,就往回跑。老汉想,这是谁家的马,半夜三更的放出来啃吃人家的麦苗。老汉跟在马的后面跑。追着追着天就亮了起来,马也停下来不跑了。老汉才发现已经追到了官家坟里,坟地里的那些石马嘴上还有麦苗的青色。老汉回来一说,家便都到桥上来感谢“石老婆”,从此麦子长了起来,庄稼人才有了当年麦收的收成。外祖父的讲述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小小的心,就总盼望着去单桥看个究竟。

有一年的冬天,肯定是进了腊月了,外祖父终于要带我和几个哥哥去赶单桥集了。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不知哪里来的力气,竟然一下子飞上了矮墙,又从矮墙飞到了房顶上。母亲早早给我准备了新衣服——一身洗干净了的蓝布裤褂。出发,一个老人领着几个孩子走在冬天的田野里。地上铺着一层白霜,但新升的太阳很温暖,天空很蓝。几只鸽子比我们出来得还早,落在前面的路上寻找可以吃的东西。追上去,它们就飞起来;停下来,它们也落下来。外祖父笑吟吟地说:“它们长着翅膀哩!”孩子们泄了气,围到外祖父身边问路还有多远。

前面是丹岭寺了,外祖父高兴地讲起丹岭寺上善良的老狐仙的故事。丹岭寺上真的有老狐仙吗?我们朝丹岭寺望去。一个老人扛着抬杆,背着褡包,领着他的黑狗正朝丹岭寺走去。“过了丹岭寺就到了吗?”我们问。外祖父说:“前面还有白营呐。”“那我们快走。”我们着急地说。

到了白营,就离单桥很近了,这时就能听到噼噼的声音传来。外祖父说,那是集上卖的为了吸引顾客在竟相炫耀自己的好货呢。离单桥越近,小小的心里就越紧张神秘起来。不断地问外祖父石桥的样子。外祖父说:“到了不就看到了。我们走近路。”孩子们欢呼起来。等我们走进干涸的滹沱河故道的时候,远远地就看见一道宏伟的白虹凌空架在河上,走在上面的行人就像走在天街上。

龙,好的龙;狮子,数不清的狮子;猴子,数不清的猴子。花卉、动物、佛像、故事,真多!小小的心里充满了神奇,单桥的美无法用语言形容得出!桥上真有两道深深的车辙沟,这肯定是柴王爷推山轧的;驴蹄印呢?那块长条石上是不是;桥下,鲁班的手印呢?没有,各拱都没有!失望地去问外祖父。外祖父笑吟吟地说:“鲁班的手印去赵州桥了。”“那我们快去看‘石老婆’。”

桥上商贾云集,根本挤不过去。摊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想买的都蹲下来,一边问价钱,一边不停地挑着可意的货物。熙熙攘攘的人群肩挨着肩,脚碰着脚。老羊棉袄、黑布衣褂、灰布衣褂,挤在一起,头上都冒出白气来。外祖父怕我们走失,不让我们在人缝里钻,只好来到人流稀少的桥南。桥南有个老人在卖摔炮。每人花两毛钱买上一些,在桥上摔响起来。“啪”“啪”,黄色的药石散落一地,在桥石上留下一个个黑色的斑痕。外祖父赶忙制止:“莫在桥上摔了,怕要损伤了石头。”我们把摔炮藏进衣兜,央求到桥北去。从桥下翻到桥北,挑了两套喜欢的年画,一套《杨家将》,一套《樊梨花》。再往里走,就再也走不动了,只好作罢。

这次集是那么的神奇,可是也在心里留下了一个没有解开的疙瘩——没有见到“石老婆”。或许,这个奥秘是要等到长才去解开的。

(二)

后来在县城上学,每次都要经过单桥,对单桥的了解也就慢慢多了起来。

单桥共有五拱四门,横跨在“轰雷喷雪,浴日吞天”的滹沱河上,宏伟壮观,精美疏阔,被钱春喻为“夭矫长鲸,腾洪波而张鬣;蜿蜒玉栋,饮飞涧以流霞。”桥梁之父茅以升曾在他的《石拱桥》一文中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来赞扬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和历史悠久,这些特点单桥无一不备。然而我要说,如果有谁到过赵州桥,到过卢沟桥,而没有到过单桥,那么他对石拱桥的认识仍然是不全面的。“天下三分石拱桥,二分无赖是单桥。”单桥全长69米,加上引桥长80米,引桥为外八字形。这长过赵州桥许多,如果说赵州桥是长虹卧波,那么单桥则是长虹飞空;卢沟桥是平缓的,卢沟桥宽8米,而单桥则宽9.6米,远远望去,单桥高宏伟,壮若天街;单桥石雕艺术之精之夥一枝独秀,形成独一无二的桥文化,又远非其它石拱桥可比。正因为如此,所以不少专家在考察单桥后说:单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单桥在上众长,是一座建桥艺术的“集成者”。从专家的角度给出单桥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单桥在石拱桥的建筑艺术上确实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单桥不但集众家名桥之成,而且有自身独特的建造特色。单桥依河水走势而建,南高北低,并不对称,这似乎并不合乎人的审美观念,但就是这不对称却塑造了单桥独特的美学价值,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步天下,所以2012年的时候,单桥被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最长的不对称石拱桥”。如此设计在于建桥者充分考虑了河道特点,滹沱之水至此恰好转弯,水流似箭,猛浪若奔,因此为了便于泄洪,南三拱建造的极为高,北二拱因水势平缓则相对低矮。这样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力学原理,不但减轻了石桥的恒重,且化去了水流对南岸的拍击力度,从而使得石桥更加的坚固。单桥五拱连环,高低有致,加之以五拱之间的四个腹拱,使得全桥形成九五之数,不但寓意吉祥且有至高至尊之意,确是桥中的王者。五拱之中尤以中间一拱最为高,达15米,只矢高就12米,跨径10.5米,船行至此,并不需免桅。更奇妙的是拱券之上共饰之以18个巨的神兽螭头,威猛庄严,俯视身下桀骜不驯的河水,号为“百里王”的滹沱之水不得不在拱基镇水神兽的引领之下乖乖俯首贴耳而去。

单桥不但在结构上独步天下,而且最著名的是其石雕艺术构成的桥文化。唐寰澄在《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中说:单桥是多孔敞肩拱桥的代表,是现存最长的多孔敞肩拱桥,也是雕刻最多的一座。单桥历来被称为“画桥”,明著名诗人金幼孜曾写诗咏叹说:“人从仙仗出,路自画桥过。”桥上有栏板62块,浮雕72幅,之间以72根望柱相接。仅就望柱之上的狮猴形象来说,当地就有“三千狮子六百猴,七十二通蛟龙碑”的美誉。茅以升曾形容卢沟桥的狮子说“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维妙维肖”,然单桥狮猴之状,要多过卢沟桥甚多。不用说猴子,单就狮子来看,或立或卧,或仰或俯,或动或静,仰天长吼者不怒自威,腆然而嘻者温驯可爱,憨态可掬者友善敦厚,母子相拥者舔犊情深……

构成桥文化主体的是单桥栏板。单桥栏板石刻线条流畅,简洁质朴,似拙实巧。从三皇五帝直至明代先贤,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一不有;从神话、传说到人文、历史,天上人间,艺文掌故,无一不备;从忠孝节义到情爱悲欢,善德,高贵节操,无情不蕴。有的沉著壮烈,如“苏武牧羊”,北海酷寒,鸿雁不来,所思故国,汉节不辍千载凛然。有的奇幻飘逸,如“李白骑鲸”,天风浪浪,海风苍苍,半璧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仙李白正欲飞升而去。有的沧桑刚健,如“冯异豆粥”,落魄披难,君臣同心,那种不怕失败的精神正是光武中兴的奥秘。有的旷达冲淡,如“陶令菊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有渊明能于此自然中保有人生真性。其他劲健豪迈如“天马行空”,高古典雅如“竹溪六逸”,自然流动如“吴牛喘月”,洗炼精神如“李白草诏”,疏阔缜密如“燕山教子”……

单桥就是一条历史文化的长廊。在这长廊之中,你看那幅“舜耕历山”图,线条流畅,简洁朴素,讲述的不正是崇敬的始祖时期,被誉为圣贤的“舜”不正是勤劳智慧的代表!耕种吧,这一耕就耕出了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更耕出了“民以食为天”的民本立国思想!这种寻根溯源的情怀正是人千万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所在。

在“王母赐桃”“八仙庆寿”“三清论道”“福地洞天”等众多的神话类雕刻中,我最喜欢“劈山救母”。“劈山救母”的故事最著名的有两则,一则是二郎神劈桃山救母,这时的传说故事体现着上古神话的悲壮色彩,杨戟救出母亲却被十日晒化,于是二郎担山赶日,将九日压在山下,自己力竭倒于西海。而后来出现的沉香劈山救母最早见于失传的元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至明清沉香劈山救母成为尽人皆知的神话传说。但不管是谁劈山救母,都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抗恶精神,正是这种反抗精神使得逆来顺受惯了的人有了光辉的榜样!

那些是民间传说,“献寿”“刘全进瓜”和“钟馗嫁妹”……其中“钟馗嫁妹”让人感受最为深切。你看钟馗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虽然奇异,但却满腹经纶,才学出众。如此才学却被逼而死,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真叫天下愤感人间之不平。钟馗死后,亡魂不散,转而降魔,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发誓尽除人间妖邪。《清嘉录》卢毓嵩有诗云:“榴花吐焰菖蒲碧,画图一幅生虚白。绿袍乌帽吉莫靴,知是终南山里客。眼如点漆发如虬,唇如腥红髯如戟。看澈人间索索徒,不食烟霞食鬼伯。何年留影在人间,处处端阳驱历疫。呜呼!世上罔两不胜计,灵光一睹难逃匿。仗君百千亿万身,却鬼直教褫鬼魄。” 刚烈的钟馗待人正直、重情重义,你看他行走在送亲队中,为孤苦小妹终身事尽力操心,数百年之后看来亦让人为这种凄苦悲壮之美震撼不已。

我们从神话和传说中走出来,进入历史,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从魏晋至隋唐,从宋到明,最精典的雕刻是“季札挂剑”。细品季札挂剑的故事,最感人之处就在于季子那一片诚心:“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刘向《新序·杂事卷七》)季子知道,死者不会再对自己的佩剑感兴趣了,但他不欺死人,不失信于自己心中对别人的许诺,虽然这种许诺别人是不知道的。人说言出必行,而季札还没说出口,只是心中想到,哪怕对方已不在人世也心许必行。时至今日又有哪个能做到如此?“季札挂剑”让你知道什么是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更让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一直在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那不是“颜回煮饭”吗?《孔子家语》里记载说:“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祐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颜回煮饭”煮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当今天我们面临信任危机的时候,当今天我们对一切都抱着怀疑态度的时候,我们真该寻回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真诚与信任。

这一幅是我最喜爱的文学典故——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名称出自《世说新语》:“陈留阮籍、樵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司马氏道貌岸然的治下,仁义道德满嘴,男盗女娼全心,黑暗而丑陋的社会环境,让知识分子在血腥的屠刀下喘不过气来。于是七人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竹林之下,“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他们不拘礼法、放浪形骸,傲岸不羁、笑傲俗世之间,其不与腐恶的统治者合作的精神境界千古之下令人感佩不已。虽有阮籍的穷途之哭,有嵇康的绝命之曲,有刘伶的醉乡之文,但这些痛苦也正是知识分子的价值所在!

曾经的单桥掩映在两岸的“万柳长堤”之下,明代文学文豪王世贞吟道:“十五年前杨柳条,青荫绿遍单家桥。”单桥的故事,单桥的文化,文笔写不出,你只有亲自去看,才能真正体会到。正如清人描写的那幅花卉:“两簇荷花一面柳,乐寿风光半石桥。”是的,我曾在雨中走过单桥,听清凉的雨滴从高高的空中落下,落在青青的石上,为它洗去岁月的风尘;也曾在雪中走过单桥,看纯洁的琼花轻轻地飞入它坚强的怀抱,如同恋人般抚慰它经历的沧桑;还有清霜的早晨,雾中的傍晚,皎然的圆月,残缺的夕照。单桥依然朴素而坚强,平凡而,它贡献的正是的坚强与!

(三)

单桥,1982年被确定为河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就是这处杰出的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的“文化之桥”和“艺术之桥”却差点被毁于一旦。

那是1966年,全县各个中学都建立了红卫兵组织,随后进行“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惯)。8月,红卫兵封锁了单桥,准备把栏板砸碎推到河中。如今当你看到栏板上那指宽的裂缝的时候,当你看到桥北那巨的断头赑屃的时候,当你看到桥头那尺厚的石碑断裂成几截仆倒在地的时候,你就会想到那场政治浩劫是多么的可怕。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一旦失去理性就会导致狂热,狂热导致迷信与偏激,迷信与偏激造成野蛮的破坏,野蛮的破坏造成文明的丧失。这不但是文明的灾难,更是精神的灾难,因为它给后人留下永不能弥补的文明创伤。在其他文章里,我已经说过,狂热的政治浩劫首先毁灭的是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然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最可怕的则是对人的思想的清洗。红卫兵的思想已经被洗得如此的狂热,狂热到连石头都不放过,那还有什么不能破坏的。他们决定用铁锤把单桥砸毁!

感谢修建石桥的先人们吧,裴道、刘尚用、杨起凤、秦堡、王金,他们的智慧足以抵抗住政治的狂热与野蛮,以致于当铁锤凶狠地砸在石桥身上时,那些栏板却坚若金汤。然而再坚硬的东西也难以抵挡住持久的狂热与野蛮,单桥命在旦夕!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我们必须感谢那个敢于挺身而出的人!如果没有这个人,我们除了看到一堆碎石之外,将再也见不到这的文化遗产。是这个人,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智慧挽救了单桥,挽救了本已残存不多的文化遗迹。这个人是谁呢?我不知道,只听说在那动荡的年月里,他用自己的生命和良知连夜在单桥上涂满了泥巴,刷上了白灰,然后草率而又规整地写上了毛语录。第二天,当红卫兵赶到桥上的时候,看到写满语录的栏板,再也不敢下手。单桥得救了!

后来,我终于得知,这个人叫秦植恒。

单桥人说,如果没有,单桥就没了。村民告诉我,老人在单桥边上长,对单桥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他倾注了全心血。从上世纪80年代起,老人就搬到了桥头简陋的小土屋里,终日与石桥相伴。他熟悉单桥的每一块栏板,熟悉单桥的每一块石头,熟悉单桥的每一个故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每天至少在桥上走一圈,哪块石头动了,哪块石头没动,他都清楚。他从不允许小孩子们在桥石上乱涂乱画,更不允许有人对单桥进行哪怕最轻微的破坏。每到冬天,住着小小的简陋的土屋子,寒冷如冰,常常把他的手脚冻坏。然而老人却毫无怨言,他买来鲜花摆在桥头,他做好彩旗插在桥头,每有游人,他义务当导游,为游人们讲解单桥的故事。

和老人相识的那一年是2002年冬天。县城的街上不知哪个音响店的喇叭正在唱着“2002年的第一场雪”,空虚的精神,苍白的情感,行人们来去如织,脚步匆匆。街店之内顾客盈门,这一天是县城集。我并不想凑这个热闹,决定带着几个学生去单桥,我要告诉他们,太热闹了就需要清静一下。

到了单桥时,老人正在给几个人讲解栏板上的故事。我们凑了过去,老人的声音却突然了起来。原来老人手里拿着一个扩音器,他怕我们听不见,加了音量。我深深地打量着这个细瘦的老人,穿着一件深褐色的普通衣服,黑褐色的额上已经满是皱纹,那里面收藏了单桥的前世今生。无疑,老人深深地知道单桥的价值,老人的生命已经同单桥的生命连为一体,从此再不何分。

老人讲的是“耿橘献饭”。耿橘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是思想家黄宗羲《明儒学案》里著名的东林人,也是《明儒学案》中所载东林中唯一的沧州人。因父亲过早去世,耿橘自幼随母亲林氏在南单桥外婆家居住。母亲林氏知书达理,一心要供耿橘读书,但家境太贫寒了。在困苦的生活下,娘俩即使过年也吃不上一顿饺子,只能把南瓜、地瓜切成像肉一样的方块权当过节。母亲常对儿子说:“什么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啊!”聪明的小耿橘知道母亲很辛苦,所以发誓好好读书,等将来有了出息天天让母亲吃饺子。小耿橘在母亲累了的时候就跑过去为母亲捶背,每每至此,母亲就流着泪对耿橘说:“儿啊,娘就是累死也要供你念书成才。”

母亲夜以继日地纺织,儿子日日灯下苦读。天道酬勤,后来耿橘中了进士,在江苏常熟做官。耿橘在常熟任上,勤政爱民,造福乡里,力兴修水利,使常熟贫瘠的盐碱滩变成了鱼米之乡。在兴修水利的过程中,耿橘精研水土蓄泄之方写成了《常熟水利全书》。耿橘还热心文化,修复了著名的虞山书院,聘名儒讲学,与高攀龙、顾宪成等相往来。两年后常熟治。后来,耿橘升任到了兵,做了兵主事,因他刚介耿直,从不趋炎附势,因而得罪了上司。面对污浊的官场,耿橘愤而辞官还乡,躬耕侍母。但这时老母已病息奄奄。耿橘跪在慈母床前,双手捧起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可惜,就在这时,母亲死去。人们传说在修建单桥时,他已辞官回献县多年。他运用自己的水利知识,为建桥出谋划策,竭尽全力。建桥会为了耿橘的贡献和弘扬耿橘母子的精神,决定将“耿橘跪母”图刻在桥上。为此,耿橘雕塑了两尊石像,一是耿母林氏夫人,高高端坐于床蹋之上,等着儿子端上来的饺子;另一则是耿橘自己,平民装束,面对耿母双膝跪地,双手高举着一碗饺子。耿橘孝敬慈母的事迹,感动了乡人及过单桥的所有人。明朝学士张鼎路过单桥时,专程去桥南耿橘“悦亲台”拜谒耿橘母子石像,并写诗:“风高林母庙,日丽耿公台。芳草人何在,白云梦几回。画题仍夹柳,玉洞久封苔。惆怅瞻遗像,令人悲老来。” 听着老人的解说,围着的十余个人神情是那么的庄重,或许他们已经知道,的美德就是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的。

老人说:“我领你们在桥上转转。”老人直起身子,单瘦的身影走动起来硬朗的出奇。

老人说,单桥原先并不是石桥,而是一座木桥。

(四)

木质的单桥传说最早建于金朝时,康熙《献县志》载:“古有姓单者尝为桥以济人,因名单家桥。”在此之前,单桥是著名的古渡口。

公元26年,东汉的军渡过古渡,一扫河北,为刘秀经营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那个被史家高度评价的风俗最美的朝代站在了历史上。一千年后,有个叫文天祥的人被蒙古人着经过渡口,蹬上了北去的渡船,故国已亡,复兴的希望没有了,祖国的好山河沦入异族之手,想到刘秀他悲慨万端,写下了有名的《滹沱河》诗:“过了长江与河,横流数仞绝滹沱。肖王麦饭曾仓卒,回首中原慷慨多。”文天祥没有屈服于蒙元统治者,绝望的他选择了义凛然的死。但他不会料到,灭了他故国的蒙元因在骨子里拒绝文明所以不到百年就土崩瓦解。他的故国得以复生,只是改换了名号。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单桥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了历史上,那时的单桥叫“单家桥”,《元史·也速传》记载:“(至正十八年[1358])也速邀击于景州,斩获殆尽,复阜城县,有诏命也速以军屯单家桥,断贼北路。”但暴政下的民变是镇压不了的,同是元人的李士瞻在高龄之际在其《经济文集》卷一《上中书总兵书》中说:“俱系败衂之兵……虽散屯于御河、单家桥等处。”

明朝建立起来了,它完全恢复了的古老传统与文明,但它恢复的太僵硬,太死板,恢复的太毫无活力。好在还有一《永乐典》来彰示明的文治武功,来彰显明唯一一位勉强算作最有作为的皇帝的丰功伟绩。然而朱棣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了杀戮之上。公元1401年,明建文二年(1400),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第二年,单桥成为军与燕军激战的主战场。这一年:燕军李彬攻破单桥,南攻藁城、定州,后以靖难功封丰城侯、茂国公;燕军陈懋攻单桥,后以靖难功封宁阳侯、死后追封浚国公;燕军徐忠攻单桥,后以靖难功封永康侯,死后追封蔡国公。建文三年(1401),燕军与盛庸的军在单桥展开战,时间长达旬余。《明实录》记载:“闻盛庸军至单家桥,上率师由陈家渡渡河逆之。”盛庸败,南走德州,但同时燕军后路亦为平安军所断。随后燕军与平安军在单桥激战,《明实录》载:“谍报敌将平安领众二十余万营单家桥,欲于御河邀我粮舟,又选善水者五千渡河,将合势攻德州。”此役,朱棣七日内三次中箭受伤,形式殆急。但军最终败于战策失误,朱棣得以长驱直入,直捣南京。献县的抵抗刺伤了这位雄才伟略的帝王,他毫不犹豫地下了屠杀令。明嘉靖《河间府志》记载:“斩刈尤甚,民之生于斯者,十无二三焉。”《献县志》载:“献地当要冲,明建文间,南北兵邑,邑人无复存。”当时人白范路过献境之时有诗记之曰:“出得河间郡,郊原久废耕。妖狐冲马立,狡兔傍人行。丛棘钩衣破,枯杨卧道横。萧条人迹少,州县但存名。”单桥成了著名的古战场,那些死于兵燹的将士们远去了,那些死于战火的百姓们也远去了,留下的是帝王们的丰功伟绩和史书里的秉秉千秋。

世道终于太平起来了,单桥上的桥也可以不再被毁了,但伴随着单桥的,仍然是悲壮的故事。公元1426年,明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平定了汉王朱高煦之叛,宣宗平叛后,驻跸单桥二日,在驻跸单桥的这两天里,明王朝商议转军彰德,削除赵王朱高燧,但此议并未执行,然而,时任河间卫镇抚的温英却在此期间被作为汉王朱高煦的“逆”诛杀。之后的正统六年(1441),河间知府许侃、献县知县吴希文再次重修单桥。然而时隔八年后,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明王朝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朝变,献县因闻寇警,官府下令焚毁单桥,他们愚蠢地以为这样就可以阻止瓦剌的南下。成化六年(1470),河间知府的贾忠再次修建单桥,并在南北建立二坊,但这座木桥记忆了更悲壮的单桥故事,正德年间,那位千古一帝在位期间激起了全国范围内规模的民变,而河北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直逼京师,成为当时最的农民起义军之一。明王朝残酷地进行镇压,迫使刘六、刘七率军向南转移。正德五年(1510),刘六、刘七率军经献县南下时,掳掠献境内妇女数百人,驱之南下,有五个刚烈女子不从,过单桥时,投水而死。这个悲壮的故事县志上有记载:“明正德中,刘六等至县,驱掠妇女数百人,多被。其执节自完者五人,即诸升时政之姊、之妹,教谕刘汝莱之女,教授李哲之女,邑人陈献之妻,皆为儒门之女。贼即驱其所掠者,至此桥,五人计曰:‘吾共死可矣,无渡也。’乃相牵跃桥入水而死。”

一提到农民起义,我们总容易把他们理解成饱尝苦难的最底层百姓受尽压迫与剥削后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在我们的观念中,农民起义总有无限的正当性,这些淳朴、勤劳、善良的人们被逼得铤而走险,才去起义。但我们不得不说,这些底层的人们起义后,他们更多创造的是“野蛮”、“残暴”和“丑陋”,这根源于农民底层文化的“浅薄”和“自私”,尤其是狭隘的复仇报复心理。当刘六等人的农民起义军怀着刻骨的仇恨去对抗明王朝遍地贪污的官吏时,妇女成了他们报复的最佳对象。不但刘六的义军如此,此前此后的多次所谓农民起义掳掠妇女也是常见的史实,这是历史上最奇异的现象,奇就奇在不管什么事都能由女人去承受历史的代价,可以说古代的男人文化是一种人格残缺不全的文化。当这五个弱女子毫无恐惧地跳入湍急的河水中后,她们用自己的生命建构了单桥的刚毅与不屈。这种宁死不屈的抗暴精神历来为国人所缺乏,她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悲壮的单桥注入了雄浑的英雄色彩,帝王们在这里为了那个位子而进行的历次战争在她们的抗暴故事前将黯然失色!五人死后,人们为了记念这五位女子,遂改单桥之名为“五节桥”。清时诗人陈石麟感佩此五女精神,曾写下《单桥五节二首》:

遗烈何年事,长桥我复过。神灶浮岸土,哀雁叫滹沱。

魄冷三秋月,心清万古波。芳名传少妇,缨冕愧偏多。

千群饮马日,五女驾鲸时。碧水沉香骨,黄沙印画眉。

残碑今古泪,青冢风雨悲。编明史,谁传五节奇。

单桥改为五节桥后,又经历了多次重修:嘉靖四年(1525)年,知县鲁烶重修;嘉靖六年(1527),御史秦嘉楫重修,并勒石刻《重修单桥记》,单桥自此又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柱史桥”;万历十一年(1583),献县知县张汝蕴自捐俸银约集乡民义士集银百两再修,并加固南北二坊,坟上原题“北上神京,南通藩服”,改为“两京利涉,七通衢”。崇祯二年(1629),决定易木为石,此即我们现在看到的宏伟的石桥,自此,南北通途,利涉千里。

(五)

夕阳还有约三四竿高,空气里已经有了炊烟的气味。淡淡的薄雾浮起在古老的河道上,这古老的滹沱河故道,本就是黄河的古河道,它是家乡的母亲河啊,古老的石桥也在吞吐着古老的河文化气息。老人领着十几人转回来了,十几个人意犹未尽,老人家谈兴更高,于是一起围在桥头古老的赑屃前,开始讲单桥位移的故事。

老人讲,单桥原先并不在这个位置,现在的这个位置正好向西移了一箭之地。原先的桥址在南单桥与北单桥南北街连接的地方,因为滹沱河水势汹涌,水急力,且船只繁多,所以木桥常为水力及往来船只损坏。为了重修单桥,建桥者裴秀、石守志、张九叙、刘尚用、秦堡、杨起凤等人组建了建桥会。

建桥会苦寻木料,觉得赵善人家坟地里的一片柏树是最合适的,于是决定去赵善人家去募化购买。裴秀救过赵善人的命,她决定亲自到赵善人家去募化。到了赵家说明来意,赵善人说:“这件事有碍赵家风水,我一个人做不了主,得让我全族商量。”第二天裴秀再去赵家,赵家人却“咣”的一声关上了门。后来,裴秀又多次上门求告,但不管出多价钱购买,赵善人就是不同意。裴秀最后一次来到赵家门前,但不管如何叩打门环,赵善人就是不予理睬。裴秀对跟来的百姓们说:“乡亲们,我多次乞求赵善人,是为了修桥给乡里造福。我对他有救命之恩,他尚且如此不义,真是白白地叫了‘善人’,今天我就要看看这个‘善人’的良心在哪!”说完,裴秀拔出佩剑,把自己的手钉在了赵家门上。鲜血顺着手臂流了下来,伙急忙上前拔剑。裴秀说“乡亲们捐了不少血汗钱,我流点血算什么。我找错了人,找了个无情无义的假善人,拍他家的门脏了我的手,我就用我的血洗去沾在我手上的赵家的铜臭。”说完,昏了过去。乡亲们都气愤地说:“我们人穷志不短,不求他。没有木头,我们就建石桥。”裴秀昏迷中听到“石桥”二字,立即醒了过来,对,“我们建石桥。”建桥会一致同意,不再修木桥,就建一座千年不坏的石桥。石桥的地址选在木桥之西。但赵善人听说要建石桥后,以“皇家御路,不可擅动”为由,反对桥址遗位。原来赵善人的财路全凭桥两头的货场、门店、饭庄等买卖,如果桥址遗位,就等于断了他的财路。

双方打起了官司,最后官府决定“听天由命,一箭定位”。因为这一地段是赵家的,所以射箭的地方由赵善人决定。赵善人选的位置正好在木桥东离木桥有一箭之地。建桥会十分焦急,但却没有办法。赵善人选定了本族中一个善于射箭的年青力壮的小伙子赵二,对他威逼利诱,小伙子只好答应了。到了射箭时间,赵二按照赵善人指定的地方,左手握弓,右手搭箭,双膀用力,“嗖”的一声,羽箭飞了出去,飞到木桥上空刚要下落,突然来了一阵旋风,裹着箭向西飞了多步,“啪”地落了下来。两岸乡亲们高兴地声叫好,建桥会更是欢声雷动。赵善人就像霜打的茄子,垂头丧气地溜走了。单桥位移之后,赵善人的买卖都萧条了下来。从此,留下了“单桥往西调一调,穷了南赵和北赵”的民谚。

老人的讲述虽有传说的成分,但其中的人物都是真实的。当时木桥损坏后,河间知府王逢元提议建石桥,献县知事李粹白捐资,但当时的明已经风雨飘摇,官府已无力如此浩的工程,诺的一座石桥,竟完全是由民间组织建成的。石守志、刘尚用、张九叙、杨起凤、秦堡等人的名字在建桥功德碑中有明确的记载,而且碑上还记录了建桥总会成员的分工情况:刘尚用是杜林桥的设计者,所以他为“创建石桥高士”,石守志为“桥主”,负管理总责;杨起凤负责建桥材料和募化物品的收藏管理,做“库头”,秦堡做出纳,管理帐目,为“柜头”,史文试主管化缘,为“化主”。

在募捐过程中,有两个人居功甚伟,这两个人就是裴秀和她的义子王金(据说王金是王逢元之子),她俩的足迹遍及江南北,黄河上下,她们化缘的足迹走到哪里,建桥分会就建到哪里。全国十数行,上至封疆吏,下至庶民百姓,三教九流,士农工商,奴仆杂役,无数善人共襄善举,而成此文明工程,就连石料也是商船纤夫不辞辛劳从千里外的太行山中义务运来。建桥会为了和表彰这些乐善好施者,无论施钱多少,哪怕少到一文,也都把他们的名字全都镌刻在石桥上。今天,当你走到单桥上,你就会看到桥上只要能刻字的地方,就都刻满了小小的字迹,虽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善人们的姓氏籍贯多尚能一一清晰辨认。在这些乐善好施者之中,有一个人很值得特别记念,他是捐资修桥的第一人,被称为“善人之”“第一之功德”,但因功德碑字迹已残,我们已无法知悉他的名字、籍贯,我们只知道他姓冉。冉公捐银三十两,“置买瓦罐壹万个,布施于本桥附近乡村”,乡亲们各家都高兴地领到一个瓦罐,每月“积盆头米一罐,外盐菜钱壹文”。看起来不多,但粗粗算来,每月至少能有米3000斤,银10两,建桥的十几年间,附近百姓通过这一万个瓦罐总计捐米600多石,银1440两,这在明末清初动荡的时代,实非易事。

单桥自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兴建,到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建成,又经清顺治元年(1644年)和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补建,共历时17年。这17年之中,正经历着又一场改朝换代的痛苦。明末崇祯年间,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连年旱,赤地千里,民怨沸腾。自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爆发规模的农民起义,直至李自成入京,明朝灭亡,中原地惨遭兵燹。又清军自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数度入关侵略,其中有两次攻破献县城。清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给家乡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在这种乱世之下,百姓们自身尚且衣食无着,性命堪忧,但竟还在为修建单桥捐粮捐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其精神是多少的令人敬佩!我只能说家乡的是多么的善良,家乡的是多么的!

十七年的时间,近四千个日日夜夜,无数人为了单桥奉献着爱心。单桥建成之后,当年的青年们已经鬓白如霜。他们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献了出来,他们不图名不图利,只是为了让南来北往的人们能顺利的过河,他们感谢着那些爱心人士,并把他们亲手建起来的石桥命名为“善人桥”。今天,“善人桥”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最长不对称拱桥,成了文化的瑰宝,而建桥人的名字却远远地飘荡在高远的天空,我知道,他们的灵魂还存贮在单桥之中,这才是单桥文化的真谛!

记住这些名字吧:裴秀、王金、石守志、刘尚用、张九叙、杨起凤、秦堡、史文试,以及单桥上的每一个名字,你们永垂不朽!

(2016年3月,在献县文化研究会的努力下,单桥“第一”善人冉公的名字终于再次重见天日,他的名字是“冉志文”,山东临清州人)

(六)

黄昏如期而至,古老的单桥要安睡了。我们在经历了一次文化的感悟后决定拜辞它了。暮色中,秦植恒老人慈祥地望着我们离开,眼神中似乎留有一些惆怅。我知道那惆怅是什么,他是想着多多地向人们介绍关于单桥的历史,单桥的文化,但他不知道还能为人们讲解多少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人生的黄昏最终将皈依于单桥的黄昏。

果然,这是我同老人最亲近的一次接触,也是唯一的一次接触。2006年冬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了老人病逝的消息,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老人去世的那一天是2006年11月24日!2006年秋天,再一次在一个下午的黄昏来到单桥,关于单桥,我还有几个疑惑。但这次来,并没有见到那个可敬的老人。桥上有几个游人在漫无目的地观看,我走上去为他们进行解说。从他们那里我知道那个护桥的老人家病了,诊断结果是癌症。我怔怔地站在桥上,感受着自然的残忍,单桥离不开他啊!不知所措的我郁闷了一个晚上,决定第二天为老人去祈福。

对,去找外祖父的干娘“石老婆”,因为我依然记得外祖父说过干娘很灵验。现在“石老婆”并不在单桥,2000年,文物盗贼曾两次想着盗走“石老婆”,但被单桥人救护了下来。之后,“石老婆”就离开了她的家,被移到了县教育院内。从知道“石老婆”在教育之后,我曾经多次去探望。后来有人告诉我说“石老婆”传说就是裴秀的形象,我高兴地手舞足蹈了起来,外祖父的干娘竟然是裴秀,而我竟然是几百年前修桥人裴秀的干外孙!此后,每去教育我都会特意去“石老婆”跟前聆听她心灵的教诲。然而我也知道,她是孤独的,因为她想念着自己的孩子——单桥。我告诉老人家,不用担心,单桥有秦堡的后代在照顾,你只需要在这里静静地清修。

“石老婆”安祥地听着我的祈祷,凉凉地双目像要沁出泪来。恍惚中看到她座下的那头狮子悲愤地昂起了头,似要腾空飞去。回到学校后,和几个学生一说,家都觉得安心了许多。我们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我们谁也没有想到,2006年10月24日的朗朗晴空,竟然打了一个霹雳!“石老婆”被盗了,而且是在教育院里!我马上告诉那几个爱好家乡文化的学生,说:“不好!老人要走了。”果然,病重中的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再也没有从床上起来,临终的时候还在努力地用手比划着:“藏起‘石老婆’!藏起‘石老婆’!”

后来,县电视台做了一期节目来专门记念秦植恒老人。老人的女儿回忆说,患病初期,老人仍念念不忘守护单桥,他一有时间就拿马扎到桥上去坐着。“我家离单桥不太远,也就几十米的距离。记得一天下午,父亲刚在村上诊所输完液就非要到桥上去转转。我不放心,就来到桥上让父亲回家休息,我接连叫了三次,他都没有回来。父亲说,他就想在桥上多呆会儿。”女儿没有拗过父亲。而到了后来,老父亲干脆把夫喊到桥头小屋里去输液。老人的女儿说:“父亲说‘这样做两不耽误,既不耽误输液,也不耽误看桥’。”

其实,患病后,秦植恒老人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只要他觉得身体好的时候就骑上车子到附近村庄去挨家挨户走访,看谁家有以前从桥上捡回来的石头。

“石老婆”丢了。秦植恒走了。可恶的恶人们啊,你们利欲熏心,你们麻木不仁,你们要毁坏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然而我要告诉你们,单桥文化的精髓不会因为“石老婆”的丢失而丢失,更不会因秦植恒老人的去世而消亡,天下第一善人桥的“善人”精神将永远被有良知的炎黄子孙传承下去!

(七)

为了修建石桥,建桥会在太行山买下了一座山,以用于石料开采,然后由水路由过往商船免费运来,传说只有免费捎运石料,商船才可平平安安地在滹沱河中行驶。在运来之前,每块石料都早已编好了号码,单桥因而成为了世界第一的编码石拱桥。但我一直在想,这些巨的石块是用什么力量垒筑起来的,要知道这些石块都达十数吨重。现在我明白了,那是人的坚强、勤劳、善良与执着。每一块石块上都蕴含着的力量,每一块石块上都蕴含着的热情,每一块石块上都蕴含着的希望。十七年的时间,单桥的修建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之后,修桥人希望在“善人”的精神血液中永远坚强、永远善良,永远能为了公众的利益而慈善为怀。

桥上那么多的人名,每一个名字都有他的悲欢离合,他们多默默无闻,但他们心甘情愿地奉献出了自己的爱心,然后平凡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他们的善举却成了单桥文化中永远熠熠生辉的美德!

然而我们的历史太残酷,我们的美德总是在苦难里艰难地传承。那是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威风地从桥上走过,乾隆皇帝得意地从桥上走过,这里是古御路,这里是古渡口,他们停在这里,修建行宫。百姓们为了皇帝的土木工程辛苦地劳作着,他们知道,这和修建单桥的性质完全不同,修建单桥是为了公众,而修建行宫只是为了一个人的自私。这也难怪,皇帝们几千年来为了威风兴的土木,除故宫外,都已成为废墟,而故宫也是从文物的角度才得以保存。这一切源于统治者们不懂得尊重人,不懂得人生来是有尊严的,而单桥却给了每个人平等通行的尊严。看着桥上望柱那些被绳纤磨出的深深地沟痕,想当年那些拉纤的纤夫早已经不见了,而历史却记下了康乾盛世的文治武功,然而也正是这个历史上最后的盛世把我们的推进了文化的死胡同!

记得纪晓岚当年赴福建任学政时路过单桥,抬轿的年迈驿卒不小心一晃,将纪晓岚摔出轿外跌在桥上。老驿卒吓得魂不附体。纪晓岚看了看这个寒酸贫窭的老人,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并没有责怪这个老驿卒,反而给了老驿卒二两银子安慰他。纪晓岚感慨地说:“失足寻常事,疲癃不汝嗔。忍饥今几日,我是故乡人。”人缺乏的就是这种宽容与平等意识,这是文化里最的失败。

我和毅兵决定再一次去访单桥。顺着古老的京德古驿路南下,我们不忍直接到桥上,而是绕到了东单桥。桥东约百米处有眼井,围以巨石,疑为桥石,井西约五十米处有一仆碑,去看了才惊讶地发现,这块碑竟是《重修观音堂碑记》。拍完照,领毅兵去看了小天主堂,然后去桥上。桥上有几个游人。有一个河间的哥,带着他的唐山朋友来参访,还有三个从肃宁赶过来的参观者。这个唐山人惊讶着,他怎么也想不到在民野乡间竟然还有这样的文化瑰宝!在我们欣赏浮雕的时候,一位老人走了上来。见有当地人,这一行游人就都围了过去。老人叫秦植本,也是秦堡的后代,讲起单桥来亦是滔滔不绝。尤其是讲到单桥的三古(古渡口、古御路、古战场)和依托三古形成的三种文化(桥文化、路文化、河文化),真个是神采风扬。看!单桥,你又有了新的守护者,你的文化价值将随着老人的讲解传播的越来越远!

这一行,我和毅兵得到了一个更的收获,那就是知道了王金的埋骨之地。两辆车子飞快地转动了起来,前面就是郑唐庄了。问及村中老者,老者说,王金墓就在丹岭寺西北200米处,原有半截石碑,但现在已荡然无存了。老人讲,单桥修完后,王金等人辞别百姓们离去,乡亲们依依不舍,一直送到白营东,离丹岭寺约二百米的地方。王金为了让家回家,要家回头看单桥,阳光照耀,单桥若熊熊巨火,等伙回过头来时,王金已经仙化,为天神接走。为了他,伙就把他的尸体葬在了他坐化的地方。

我们赶去看,按老人描述的位置遍寻方圆百米以内,什么也没有了,只有青青的麦苗在茁壮的成长。翻身绕到九莲山西,毅兵说裴秀在修完善桥后来九莲山朝拜九莲菩萨,在此坐化,葬于山西二百米处。九莲山西原有石马陵,如果裴秀真葬于此,应就在石马陵旁吧。

平凡而的人们啊,你们永垂不朽!好,我们就用明朝时钱春写的《单桥碑记》来结束这篇文章:

瞻彼滹沱洪流汤汤

平津移锁亘螭成梁

素波飞练桃浪流香

乘驴下托牵牛南骧

汉兵可过元凯宜觞

贞氓纪勒厥宫煌煌

来源:单桥景区

标签:单桥村 巡检司 石桥 滹沱河 鲁班 赵州桥



IT百科:

开机时macos实用工具怎么调出 ios 闹钟功能吗 linux编程好就业吗


网者头条:

属牛的和属兔女的婚姻会怎么样 做梦房屋被炸倒了什么意思 按笔划起名字是什么意思 古董香水学生推荐哪款


王哲博客:快手产品查询在哪里查询 seo内容优化是什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