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读书文化网 >> 民俗

力城市精神【客家文脉】梅州全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光明日

力城市精神【客家文脉】梅州全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光明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危健峰 通讯员 温晓峰

羊城晚报11月24日客家文脉报道版面

“东亚文化之都”是指具备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和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由浙江卫视推出的文化旅游探索类综艺《青春环游记3》以一场场精彩的城市探访之旅,同时具备一定的东亚文化资源、东亚文化气质并反映东亚文化精神,展示了一座座城市传承发展、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核,对促进东亚文化交流与互学互鉴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也在情感共鸣中唤起了众对于城市精神的关注。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一定程序认定的城市。

今年以来,是提升城市精神品质的必要条件。首期节目就来到了有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梅州各界以时不我待、克难的精神全力推进“东亚文化之都”的创建工作,迎接文化和旅游12月份的终审。同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近期也将迎来检查和验收。“世界客都”梅州同步推进两项重文化工程,对推动客家文化传承保护、促进亚洲区域文化交流合作及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有怎样的意义?本期羊城晚报《客家文脉》将进行梳理和探究。

客家博物馆 梅州文旅供图

广东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

据了解,“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于2013年正式启动,是由中日韩三国共同发起的亚洲第一个国际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动,是目前我国文化领域含金量的国际品牌,也是配合“”倡议全面实施、落实亚洲文明对话倡议的具体举措。目前,中日韩三国共有29座城市当选。

今年8月,文化和旅游印发了《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与合作关于通报2023年至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评审初审结果的函》,其中梅州市等13个城市入选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这也是广东首个入选“东亚文化之都”的候选城市。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是梅州融入东亚文化圈的良好契机,也是不断深化梅州与‘’沿线和地区文旅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长谢钦文表示,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对梅州甚至广东而言都是意义深远。

东亚共享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广东岭南主要地域文化之一,随着近代以来客家人向海外的广泛播迁,客家文化也成为包括日本、韩国等东亚在内的全世界人们共享的一种特色文化。”在10月30日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启动仪式上,广东文化和旅游组、长汪一洋如是说。

据悉,近代以来,客家人从梅州出发,远赴世界各地,参与缔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现有700多万客家籍华人华侨分布在世界80多个和地区,不断促进着梅州与东亚、东南亚乃至世界的紧密文化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还专门在梅州设立了唯一的移民广场。

晚清以来,地处韩江上游的客家人开始走向世界的政治经济舞台,他们与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以来,随着客家研究热潮的兴起,许多日韩学界人士来梅州进行学术调查,继续结缘于梅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日韩学者来梅州开展田野调查,从事客家文化研究。可以说,无论是民间社团,还是学术界,梅州与日韩之间围绕客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从未中断。

设立26个世界客家(梅州)文化旅游推广中心

为推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今年10月中旬,梅州市文旅联合相关单位组织开展了“梅州十景”系列评选活动。“梅州十景”系列包括“梅州十景”“梅州红十景”“梅州文十景”“梅州名人故(旧、祖)居”。

园 何志林 摄

11月10日,世界客家(梅州)文化旅游推广中心国际视频会议,决定将原梅州旅游海内外推广中心更名为世界客家(梅州)文化旅游推广中心,并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挂牌世界客家(梅州)文化旅游推广中心总,同时增设日本、韩国两处推广中心。

至此,梅州在海内外设立了1个推广中心总,25个推广中心,辐射范围包括全国、东亚、东南亚、欧洲等广地区,形成涵盖客家同胞聚居地、主要客源地和航线航班抵达地的客家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网点。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绩斐然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危健峰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原文化于2010年5月批准设立的第五个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验区与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记者从梅州市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了解到,通过一系列有力的保护措施,实现文化生态保持良好,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传承实践富有活力、氛围浓厚,构建了人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系统。

完善非遗名录 提升传承能力

梅州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整理等工作,收集了量文字、录音、录像、照片等资料,共挖掘整理出10类别非遗代表性项目383项,其家级7项、级31项、市级88项、县级257项;有四级非遗传承人432位,其家级7位、级38位、市级78位、县级309位,构建起、、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实施“种子”工程,把培养名师家作为传承保护梅州非遗的“种子”工程,并通过名家传戏、收徒、传艺等多种方式传承非遗。实施“枝叶”工程,把培养骨干人才作为传承保护梅州戏曲的“枝叶”工程,重点培养各行当、各门类的戏曲艺术骨干。实施“幼苗”工程,把培养后备人才作为传承保护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剧的“幼苗”工程,建立完善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剧教育培训体系,迄今共举办了3期广东汉剧幼苗班,培养106名学员;11期客家山歌幼苗班,培养1200多名学员。

优化文化生态 建成传承平台

梅州加强自然村落保护,目前该市有级传统村落78个、级古村落5处、历史文化名街1条、历史文化名镇4个、历史文化名村6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出台《梅州市名人故(旧、祖)护利用实施意见》,普查出客家围龙屋4367间,名人故居(旧居)422处。加强红色资源保护,登记在册的红色遗址509处,其家级文保单位3处,级文保单位18处,市级文保单位20处。

积极搭建非遗平台,先后升级改造客家博物馆、广东汉剧院、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市剑英图书馆,相继建成18个农耕文化博物馆。建成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中心、展示馆、传所,让“非遗”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目前,共有117个非遗传设施,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级传承基地10个、级非遗研究基地2个。

广东汉剧 梅州文旅供图

提高全民意识 共筑“心灵家园”

加强梅州“非遗”展陈平台,建立特级标准艺术资料室,保存声像资料361张、公演剧本256本、手抄油印本560本。建立广东汉剧数据库和数字化信息基站,保存数字化信息1500条。

坚持非遗进校园,平远船灯、梅州客家山歌、竹板歌、竹马舞及客家山歌剧经常活跃于各地校园,三年共计进校园225场。以“文化惠民”演出为抓手,每年组织戏曲进社区、进农村等惠民演出超770场次,受惠观众超80万人次。依托“1+2+5”客家融媒体传播平台和、市媒体以及抖音、喜马拉雅FM等渠道,以拍摄戏曲电影、分享名剧片段等新方式,展现梅州非遗独特魅力。

此外,还建成梅州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16个,海内外文化旅游推广中心26个;组织实施近百个客家文化对外交流项目,前往洲20多个和地区,增强文化认同,向不同和地区展示一个包容、、进步、多元的梅州。

【文脉观察】

用国际化视野和客家文化魅力打通对话通道

□周云水

梅州客家人以及客家文化与日韩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联系。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可以让梅州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赓续历史文脉,将文化创意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文化艺术的力量推动城市发展。

根据1919年出版的《嘉应留东五属同乡章程附同乡录》的记载,当年仅嘉应五属的留日学生就有194人,其中梅县籍的125人、兴宁籍的39人、长乐(五华县)籍的16人、镇平(蕉岭县)籍的7人、平远籍的7人。

从清朝末年到现代,梅州与日韩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基本没有中断过,为梅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奠定了基础。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时,核心成员客家人居半,其中谢良牧、何天瀚等均为梅州人。1945年,客家公会在日本;1969年日本崇正总会;1980年日本东京和阪共同举办“第五届世界客属恳亲”。

晚清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和首任驻日参赞黄遵宪,是促进梅州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典型人物。有着“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之称的黄遵宪,其书房门楣上篆刻着日本书法家域成濑温楷书题写的“人境庐”三个字。而他与何如璋指导的日本留学生楢原陈政于1888年完成《禹域通纂》,则是近代日本研究的第一综合性专著,也是梅州与日韩之间交流密切的佐证之一。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是日本文人最喜爱的驻日使馆文人的佳作之一,其日本友人源桂阁专门立“日本杂事诗最初稿冢”石碑以纪。日本友人对《日本杂事诗》的序跋和评点,是《日本杂事诗》在日本广受欢迎的标志,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楢原陈政因何如璋好友得能良介的推荐,进入清朝驻日本公使馆,跟从何如璋公使、参赞黄遵宪潜心修汉学和语言,其后又随何如璋来留学,并在杭州正式拜清末儒俞樾为师。1888年9月,楢原陈政得知何如璋去世,千里迢迢到何如璋老家,拜谒何如璋夫人,还到何如璋坟上致吊,涕泪交流,并雕刻了两只石狮子,安放在何如璋墓前,以答谢何如璋教育之恩。

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位于东亚的、日本、朝鲜、越南形成儒释道共存的文化圈,维系着东亚文明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粤东梅州的客家文脉既具有传统儒释道的传承,又有客家文化的独特性生成,还有历史上“海丝”文化的多方融合,更有近现代以来客商文化的时代印记。

当前,梅州应以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为重要契机,多角度全方位赓续客家历史文脉,推动梅州城市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加强与日韩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讲好梅州故事,用国际化的视野和客家文化的魅力,打通梅州与亚洲文明对话的通道。(周云水,博士,人类学学研究会客家研究专业秘书长)

多种形式保护和传承发展客家文化遗产

□温亮兴

2010年,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并于2017年开始实施总体规划,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通过客家民居活化利用、客家民俗走入景区与游客互动、群众日常生活自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客家文化的独特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激发民众传承客家文化的热情和创造力。

坐落在梅州繁华市区内的玉庭楼,由客家侨商钟玉庭先生建于1923年,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分房屋坍塌,内污水横流。设计团队秉持“保留客家人文历史风貌、融入时尚生态国际元素”的原则,通过“文化的视野、艺术的革新、创意的融合、前卫的设计”,攻克了地板下陷、整屋排水排污、电网架构和传统工艺等难题,最终以“创客空间”吸引了年轻人对客家民居的关注。

在此基础上,钧质楼、邹鲁故居椿森第、仁寿庄等客家民居均被活化利用,而石扇兰芳源农业发展项目则将非遗技艺鱼焖饭、罗氏豫章堂姓氏文化、印尼兰芳总长罗芳伯名人资源整合在一起,用文化生态保护助推客家山区乡村振兴发展。

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火龙舞、席狮舞、广东汉剧、五华提线木偶、竹板歌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客家文化代代传承的生动见证。广东丰顺宝山民俗文化山水实景表演基地推出全球最6D实景剧《千年火龙》,让游客不仅能够近距离欣赏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埔寨火龙表演的壮观场面,还能与客家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丰顺县宝山民俗实景剧场的非遗埔寨火龙表演

梅县丙村客都人家作为最具特色的式客家民俗风情景区和全国最规模客家非遗文化展示基地,为梅州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新活力,让游客深度体验广东汉剧、汉乐、提线木偶、青花瓷、客家娘酒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打造的全球首台围屋场景结构型情景体验剧《原乡》,文化与科技双赋能,有效地引领客家文化传播新风尚。

在“客家香格里拉”埔县,埔小学校长担任非遗艺术教育管理小组组长,统领指挥全校非遗艺术教育工作,在青少年中发展广东汉乐、仔狮队、山歌班等专业社团,增设客家非遗艺术课程,并与广东汉剧埔县传承保护中心、埔县文化馆和艺术教师联合编写校本教材,制成配套光盘用于教学,让学生了解客家传统文化,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工作提供了范本。

在茶阳古镇骑楼街,数十家店铺里民间工匠现场制作手编竹器,箩筐、菜篮畲箩、笊箩、锡箕、火笼、笠嫲等用具一应俱全。当前,随着非遗项目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客家竹编插上了文化创意的翅膀,以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继续展现其艺术的光彩和魅力。

总体来看,客家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培育了民众自觉传承、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使梅州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遗产保护卓有成效。(温亮兴,梅州市古民居研究会会长)

主办单位 / 广东文化和旅游 羊城晚报社

总策划 / 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 /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本期统筹 / 马汉青 姚志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标签:东亚文化之都 客家文化 客家文脉 非遗 客家山歌



IT百科:

光猫网络连接上后怎么不能上网 wifi网页怎么打开 苹果手机上怎么录视频


网者头条:

相机看面部测光怎么用的 圆通什么时候发信息给客服 怎么用照片找到头像框 怎么给手机屏幕拍照


王哲博客:苹果手机下载不了软件一直转圈圈 怎样其提高淘宝的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