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读书文化网 >> 读书

信礼俗规范季羡林:有福读书,可慰平生让中国

信礼俗规范季羡林:有福读书,可慰平生让

点击播放 GIF 0.0M

有福读书,那么家写过书信吗?知道写书信的礼俗规范有哪些吗?1. 传统书信的构成,可慰平生

文|季羡林

1

天下第一好事,通常包括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等几个分。2. 传统书信的语言,还是读书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如提及对方时,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用“阁下”、“仁兄”、“先生”等;提及自己时,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以用“在下”、“小弟”、“晚生”等词;提及第三方时,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用“彼”或“渠”表示。3. 提称语:书信的起首是称谓,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称谓之后一般要加以表达敬意的词语,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例如“台端”、“台甫”、“鉴”等,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但是,这类词语就是“提称语”。“台”字在传统书信中用得很多,我却认为,也是表示敬意的意思。据说天上有三台星,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 。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刘项原来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剥削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2

爱书如命,我和书

古今中外都有一些爱书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这一行列。

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但也能给人带来麻烦,带来灾难。一六年地震的时候,也有人警告我,我坐拥书城,夜里万一有什么情况,书城将会封锁我的出路。

那种万一的情况没有发生,我“死不改悔”,爱书如故,至今藏书已经发展到填满了几间房子。除自己购买以外,赠送的书籍越来越多。我究竟有多少书,自己也说不清楚。比较起来,概是相当多的。搞抗震加固的一位工人师傅就曾多次对我说:这样多的书,他过去没有见过。学校领导对我额外加以照顾,我如今已经有了几间真正的书窝,那种卧室、书斋、会客室三位一体的情况,那种“初极狭,才通人”的桃花源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了。

有的年轻人看到我的书,瞪了吃惊的眼睛问我:“这些书你都看过吗?”我坦白承认,我只看过极少极少的一点。“那么,你要这么多书干嘛呢?”这确实是难以回答的问题。我没有研究过藏书心理学,三言两语,我说不清楚。我相信,古今中外爱书如命者也不一定都能说清楚。即使说出原因来,恐怕也是五花八门的吧。

真正进行科学研究,我自己的书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我搞的这一行有点怪。我还没有发现全国任何图书馆能满足,哪怕是最低限度地满足我的需要。有的题目有时候由于缺书,进行不下去,只好让它搁浅。我抽屉里面就积压着不少这样的搁浅的稿子。我有时候对朋友们开玩笑说:“搞我们这一行,要想有一个满意的图书室简直比搞四化还要难。全国国民收入翻两番的时候,我们也未必真能翻身。”这决非耸人听闻之谈,事实正是这样。同我搞的这一行有类似困难的,全国还有不少。这都怪我们过去底子太薄,新后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一时积重难返。我现在只有寄希望于未来,发呼吁于同行。我们家共同努力,日积月累,将来总有一天会彻底改变目前情况的。古人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让我们家都来当种树人吧。

3

对我影响最的几本书

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我读的书可谓多而杂,经、史、子、集都涉猎过一点,但极肤浅,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洪公传》《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醉似痴。

《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是以后才读的。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来看,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

至于哪几书对我影响最,几十年来我一贯认为是两位师的著作:在德国是亨利希·吕德斯(HeinrichLders),我老师的老师;在是陈寅恪先生。

两个人都是考据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个人兴趣之所在。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

吕德斯是世界公认的梵学师。研究范围颇广,对印度的古代碑铭有独到深入的研究。印度每有新碑铭发现而又无法读通时,家就说:“到德国去找吕德斯去!”可见吕德斯权威之高。

印度两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从核心分起,滚雪球似的一直滚到后来成型的书,其间共经历了七八百年。谁都知道其中有不少层次,但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弄清层次问题的又是吕德斯。

在佛教研究方面,他主张有一个“原始佛典”(Mrkanm),是用古代半摩揭陀语写成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欧美一些学者不同意,却又拿不出半点可信的证据。

吕德斯著作极多。中短篇论文集为一书《古代印度语文论丛》,这是我一生受影响最的著作之一。这书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极为枯燥的,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一本极为有味、极有灵感的书,读之如饮醍醐。

在,影响我最的书是陈寅恪先生的著作,特别是《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寅恪先生的考据方法同吕德斯先生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说空话,无证不信。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常想,寅恪先生从一个不的切入口切入,如剥春笋,每剥一层,都是信而有征,让你非跟着他走不行,剥到最后,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结论,让你恍然悟:原来如此,你没有法子不信服。

在一次闲谈时,寅恪先生问我:“《梁高僧传》卷二《佛图澄传》中载有铃铛的声音——‘秀支替戾周,仆谷劬秃当’是哪一种语言?原文说是羯语,不知何所指?”我到今天也回答不出来。由此可见寅恪先生读书之细心,注意之广泛。

他学风谨严,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以给人以启发。读他的文章,简直是一种的享受。读到兴会淋漓时,真想“浮白”。

中德这两位师有师徒关系,寅恪先生曾受学于吕德斯先生。这两位师又同受战争之害,吕德斯生平致力于Molnavarga之研究,几十年来批注不断。“二战”时手稿被毁。

寅恪生平致力于读《世说新语》,几十年来眉注累累。日寇入侵,逃往云南,此书丢失于越南。假如这两书能流传下来,对梵学国学将是无比重要之贡献。然而先后毁失,为之奈何!

摘自季羡林《心安即是归处》

标签:季羡林 亨利希·吕德斯 陈寅恪



IT百科:

联通的百兆光猫怎么换货 多层楼怎么装wifi 苹果手机12怎么下载


网者头条:

饭桌拍照团体怎么拍照才好看 腾达摄像机用什么app 为什么顺丰小程序扫不到快递 国际邮政有什么快递


王哲博客:如何用模版做微信视频号 seo网站如何优化页面